社区矫正对象之对象校正/胡配军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14:40:08   浏览:916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社区矫正对象之对象校正

江苏省司法警官学校 胡配军

2003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从此,以社区矫正为代表的刑罚改革拉开了序幕,社区矫正正式进入我国刑罚执行领域,目前,我国已有江苏、上海等六省市先行启动试点工作。
社区矫正是一个“舶来”概念,它起源于西方,盛行于当代西方各国,且为联合国的一些规则、宣言所认同。我国在经过20世纪末长时间的理论关注后,考虑到国别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的差距,顾及我国当代犯罪率不断上涨、监狱收容数量、监禁改造之后果、社会改造资源效用的发挥,以及刑罚经济、趋向人道宽缓的未来走向,谨慎地确定了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为五种对象:(1)被判处管制刑罚的罪犯;(2)被宣告缓刑的罪犯;(3)被裁定假释的罪犯;(4)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5)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社区矫正,社会上有人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判了刑不进监狱”。固然,社区矫正,就其场所来讲,不是在监狱,而是在社区,被判了刑的罪犯不是在监狱服监禁刑,而是在狱外服非监禁刑。但这种“不进监狱”、不服剥夺人身自由监禁刑的罪犯只是少数,这种非监禁刑罚措施是针对罪犯中符合一定条件的人施加的——不需要进监狱服刑或者不需要再留在监狱服监禁刑。因此,所谓社区矫正,其实是与监禁改造相并列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具体的讲,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会上,在特定社区内,由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专门国家相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根据判决、裁定确定的期限,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促进罪犯顺利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活动。我国当前试点社区矫正,是对人类刑罚文明成果的借鉴,是与世界刑罚发展走向的积极趋同。
“刑期于无刑”,这是人类刑罚运作目标的最高追求,对于一种具体的刑罚来讲,刑罚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虽然基于社会正义,刑罚中不可避免地含有报应性惩罚的内涵,但刑罚根据的功利需求促使刑罚不仅要通过惩罚限制或剥夺罪犯已有的犯罪能力与行为,而且要通过刑罚过程,努力达到彻底根除罪犯的犯罪能力与行为,促使罪犯终身不再犯罪,由此,刑罚中不能仅有惩罚,还要有改造,要“改造可改造之人”。社区矫正的首要目的应当在于改造符合条件的可改造之人。在这一问题上,对于符合条件的可改造之人的对象选定,笔者认为,前述五种对象的适用范围似有不妥,笔者不揣剪陋,试提出校正意见。
第一、社区矫正的对象范围可以扩大。社区矫正的非监禁特征表明,社区矫正对罪犯的人身自由只能予以适度限制,不能实现剥夺,也无法剥夺。因此,它只能适用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小、人身危险性不大、易于改造,且放在社会上服非监禁刑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需要指出,在这些条件中,不是所有的条件都是必备条件,如罪行轻微是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但罪行较重或是严重者,具备后几项条件,也应当可以进行社区矫正,而后几项条件是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的条件适用上,主要是基于罪行比较轻微、或是罪行虽然严重,但经过改造证明确有悔改、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要求。可以由此作出这样的理解,罪行轻重本身不构成实施社区矫正的必要条件,如果这一前提没有问题的话,在适用刑种的选定上,就不应当局限于管制与剥夺政治权利。罚金刑、没收财产刑,这两种刑罚与剥夺政治权利同属于刑法上的附加刑,在独立适用时,都是针对的轻微犯罪,虽然剥夺政治权利具有过程性、持续性,而罚金刑和没收财产刑都是瞬间刑、一般带有一次性(当然也可以分期间执行)。但剥夺政治权利与罚金刑、没收财产刑所要惩罚的都是具有犯罪性质的行为,而承受这类处罚的犯罪行为人在遭受惩罚的同时,刑罚只是对他过去的犯罪行为进行的标定,这种标定本身不能消除其犯罪心理与行为,需要通过教育改造,转化他们扭曲的个体心理,矫正他们不良的个人行为。因此,笔者建议将罚金刑、没收财产刑纳入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范围。对于被单独处以附加刑的罪犯,其社区矫正的举措应当有所限制,按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这类罪犯在社会上服刑,他们的人身是自由的,他们只对尊纪守法承担“接受监督”的义务,他们不能被强制组织参与社区务工。另外,一些过失犯罪,行为人自身的主观恶性小、人身危险性轻、不可能再危害社会,将这类罪犯置于监狱服监禁刑,易造成行刑资源的浪费、改造过剩,不如将这类罪犯放在社会上进行社区矫正,能够实现刑罚的经济,节约行刑的成本。当然,这样做首先面临的是我国刑法的阻滞,对此,可以本着“轻轻重重”的刑罚思想,由专门机构对这类罪行的处罚进行内容的法律调整。
第二、暂予监外执行不应当纳入社区矫正的范围。监外执行是我国行刑过程中的一项人道主义举措,它是对被判处有斯徒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因具有某种法定的情形而依法决定在监外执行刑罚的制度。它又包括罪犯尚未入监由法院依法批准的暂不收监——监外执行;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由监狱管理机关批准的监外执行。
在社区矫正的五种对象中,暂予监外执行被纳入其中,让人对它的合适性有些疑问。根据第214条、的第17条、第25条有关规定,暂予监外执行主要是针对三种情形:一是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二是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三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当这种情况下的罪犯暂予监外执行没有社会危险性时,且所判刑种符合法定要求,又不属于自伤自残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为什么要把监外执行罪犯作为社区矫正的对象?能够说得上的唯一理由只能是因为这时的罪犯不在监狱,而是走进了社会。但一般认为,这类罪犯走进社会,只具有形式意义,他们应当被视作在监狱服刑,他们的罪行可能比较严重,他们的悔改表现不一定就好,监外执行关没有强调对他们的悔改表现的要求。让他们走进社会,也是监狱的无可奈何。用社区矫正这种轻缓的刑罚执行方式来矫正他们的恶习,无法让人认同它的适当性。因为社区矫正虽然指向着非监禁刑罚对象,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所有的非监禁刑罚对象都可以适用社区矫正,社区矫正不能含括非监禁刑。只有能够适用社区矫正、并且能够获得矫正成效的罪犯才可以被社区矫正。监外执行是一种暂时性变更刑罚执行方式的举措,从实际运用看,主要是保外就医,而其他两种情形被不少学者认为是法律虚置,也就是说,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多数是因严重疾病而保外就医,这使得社区矫正在这部分人身上的作用是不方便的、有限的、暂时的,搞不好还会与监禁改造发生冲突,导致罪犯日后的无所适从。比较而言,社区矫正的重点应当在于矫正,而暂予监外执行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严格到位的管理。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笔者不认为他们可以成为社区矫正的对象,并不是说就可以放任他们,由于他们中的不少人可能是重刑犯,而确有悔改的表现尚未具有,因此,应当加强对他们的监管。对于他们的人身自由,尽管无法像在监狱那样完全剥夺,但也应当和社区矫正中限制被矫正人的人身自由有所区别,对他们的人身自由的限制在程度上应当有所加重。
第三、关于将“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纳入社区矫正对象易于引发的矛盾。被剥夺政治权利属于附加刑,可以单处或附加适用。单处时,适用的对象是罪行轻微的罪犯,附加适用时,涉及的罪行往往较重,或是刑法有明文规定必须剥夺政治权利的罪名。不论哪种情况,除非死刑,否则罪犯最终都要回到社会。由此产生的与社区矫正相联系的问题是这些服监禁刑的罪犯,刑满回到社会后,他们被剥夺的政治权利的期限正式开始起算,在这样一个监禁刑罚期限已满、刑罚尚未完全执行完毕的情况下,是否要对这部分刑释人员进行社区矫正?如果对他们进行社区矫正,则他们已经是刑满释放人员,他们的矫正改造期限已经到期,任何的矫正改造对他们而言,都已经不再是必须,那么凭什么要求接受社区矫正?又凭什么保证他们能够自觉接受与服从并参与社区矫正呢?假如不对他们实施社区矫正,他们又正好符合“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他们已经结束的是监禁刑期,剥夺政治权利的非监禁刑期只是开始或没有结束。如此看来,对这种类型的罪犯是适用社区矫正或不适用社区矫正都难取舍。笔者觉得,本着“不是所有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都可以适用社区矫正的”认识,对刑满释放后开始剥夺政治权利刑期的罪犯,不必再进行社区矫正。刑满释放意味着刑罚改造的结束,不论是监禁刑罚改造还是非监禁刑罚改造,都应当视为结束。因此,这类罪犯不能被纳入社区矫正的对象。
第四、不是所有的缓刑犯都能适用社区矫正。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在我国,被判处缓刑的罪犯既可以是普通刑事犯罪,也可以是军人在战时,因犯罪被判处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暂不执行。对于普通刑事犯罪被判处缓刑,应当适用社区矫正,但军人在战时被判处的缓刑,不适用也不可能适用社区矫正。所以提出这样一项校正意见是要确保刑罚执行活动的正确性、准确性,否则出现特殊的个案时,就难以界定。



联系电话0511——4402639(宅)4402793(办)邮编:21200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企业债券、股票管理的暂行规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企业债券、股票管理的暂行规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为了正确运用债券、股票的形式,筹集社会资金,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避免盲目性,更好地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特对企业债券、股票管理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债券是企业发行的有期限的债权证书。债券持有人享有债券规定的按期收回本金和取得利息的权利,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不承担企业经营亏损的经济责任。
股票是投入股份企业资本金的凭证,股票持有人享有股份企业章程规定的领取股息、参与分红、参加或监督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在股票金额范围内承担企业经营亏损的经济责任和倒闭的风险。
二、企业用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其投资方向应当符合国家的宏观决策和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符合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原则。国营企业可以发行债券,股份企业和集体企业可以发行股票,企业在发展横向经济联
合中,可将自有资金合资入股。债券、股票的发行对象限于个人和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干部和现役军人不得购买股票、参与分红。集资应坚持自愿原则,禁止向任何单位或个人强行摊派。非金融机构不得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经营信贷业务。
三、发行债券、股票的企业,必须是依法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发行债券、股票筹集的资金可用于流动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的规定,同时,要统筹安排好项目投产后按规定应当筹集的自有流动资金。
四、新建企业发行股票,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该企业全部股份的百分之三十。发行债券的企业,债券发行额不得超过本企业自有资产净值,或由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以同额资产作担保。
五、参与投资的资金来源,事业单位只能使用本单位节余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企业单位只能使用本单位有权自行支配的闲置自有资金,不得运用流动资金和应补充流动资金的自有资金,不得挪用银行、信用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应上交的税利。
六、企业发行的股票应当记名,不能退股。股票和债券可以通过代理发行的的金融机构办理过户转让,也可以作为向专业银行申请贷款的抵押品。
七、股票可以在下列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计发股息、红利:
(1)只分红,不付股息。企业依据盈利情况,在保证依法纳税、提留专项基金的条件下,另提分红基金,按照股份比例进行分配,每年分红金额最高不得超过股金的百分之十八。
(2)股息与分红并存。企业按约定利率每年从成本中支付股息,并视盈亏情况决定分红或者不分红。单位集体股的股息不得高于银行公布的单位一年期存款利率;个人股的股息不得高于银行公布的一年期个人储蓄存款利率。每年股息和红利的总额最高不得超过股票面额的百分之十? 濉? 八、债券利率不得高于单位在银行定期存款和居民在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同期利率的百分之二十。债券利息按银行利率计付的部分,企业在成本中列支;超过银行利率的部分,在企业税后留利中支付。
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集资的规模,由各市、地、州人民银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根据承受能力于年初提出年度计划,经当地政府同意后上报省人民银行;省人民银行综合平衡并报经省政府同意后下达各市、地、州掌握。
企业发行债券、股票集资,在十万元以上的,必须报经人民银行批准。企业应事前递交申请书及集资章程、具体办法和经济效率预测资料,交验县或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或批准开业的证书、主管部门同意集资的文件、开户银行出具的企业集资项目的自有资金验资证
明;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还要同时交验法定审批机关准予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文件;经当地人民银行 (没有人民银行机构的地方,经企业开户的专业银行县支行)审核签注意见后上报,由市、地、州人民银行在省人民银行核准下达的规模计划内逐笔审批,并报省人民银行备案。
十、人民银行对未经批准的集资,有权检查制止,并责令其退还所集资金;对拒不执行的,可通知企业的开户行予以信贷制裁。开户行对集资企业所筹集资金的使用和投资单位投入资金的来源是否正当应进行监督,对违反规定的应退回原资金渠道,对未经人民银行批准的集资,应拒绝
办理结算。
以上规定,自文到之日起执行。各地执行关于集资入股分红、计息,均一律以本规定为准。
今后国务院有新的规定,按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1986年9月4日

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通知的实施细则的通知

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新政办发〔2004〕145号

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通知的实施细则的通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51号)精神,按照新机制推进并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人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银监会新疆监管局参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自治区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通知的实施细则》。该《实施细则》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各有关部门、各高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四年九月二十九日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 财政部 人民银行 银监会关于
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通知的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51号)的规定和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印发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教财〔2004〕15号)精神,为进一步完善和推进我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借款学生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普通)学生(含高职生)、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按有关规定和要求,由借款学生个人申请、学校审核、银行终审批准。
  第三条 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应坚持“方便贷款,防范风险”的原则。理顺国家、高校、学生、银行之间的经济关系,健全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制,改革贷款审批和发放办法,强化普通高校和银行的管理职责,完善还贷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基本满足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要。
  

第二章 改革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措施


  第四条 改革财政贴息方式。改变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由财政贴息50%的做法,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100%由财政贴补,毕业后100%由借款学生自付的办法。
  第五条 延长还贷年限。改变目前国家助学贷款自学生毕业之日起开始还款,四年内还清的做法,实行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在一至两年后开始还款,六年内还清的做法。
  (一)国家助学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预科生不超过12年),是否展期由银行按有关规定与借款学生商定。
  (二)借款学生办理毕业或终止学业手续时,应由学校组织借款学生与经办银行确认还款计划,还款期限由借、贷双方协商,并对贷款合同进行补充和确认。
  (三)借款学生若继续攻读学位,要及时向经办银行提供继续攻读学位的书面证明,可继续按在校学生实施100%的财政贴息。
(四)借款学生毕业或终止学业后1年内,可以向银行提出一次调整还款计划的申请,经办银行应予以受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进行合理调整。
  (五)借款学生偿还贷款本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一次、分次或提前还款。
  (六)借款学生提前还贷的,经办银行要按贷款实际期限计算利息,不得加收除应付利息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
  第六条 对借款学生毕业后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的,经批准可以以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本息(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 改变经办银行确定办法。改变目前由政府和学校指定商业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做法,实行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投标方式确立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
  (一)参与竞标的银行必须是经银监会批准,具有经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条件的银行。
  (二)经办银行一经招投标确定后,由自治区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与中标银行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
  (三)中标银行要按照协议约定提供贷款服务并及时足额地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要做到简化贷款程序,制定统一的贷款合同文本,规范办理贷款的周期;及时向学校提供学生还款情况信息。
  (四)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要按协议约定及时足额支付贴息和风险补偿资金,配合银行做好催收还款工作,努力降低金融风险。
(五)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可以将全区的普通高校分“包”后进行招投标。中标银行在负责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同时,自治区直属高校应与中标银行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范围内的其他金融服务领域开展全面的银校合作。
  第八条 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总额实行包干制,各学校每年的贷款总额度原则上不能超过在校生总数的20%,每人每年按6000元的标准计算(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
  (一)各学校在每年的5月30日前,要将本年申请贷款的额度上报自治区学生贷款管理中心(附详细的贷款学生名单)。
  (二)各学校在每年的5月30日前,要将本校已发放的贷款学生的违约情况上报自治区学生贷款管理中心。
  (三)自治区贷款管理中心,根据各学校上报的上述(一)、(二)两条的情况,审核确定并下达各学校当年的国家助学贷款额度计划。
  (四)对自治区学贷管理中心下达的当年各学校国家助学贷款额度计划,中标银行应依照合作协议的约定,按贷款额度计划执行,直至合作协议终止为止。
  第九条 学校、银行、学生(借款人),在国家助学贷款发放过程中的责任。
  (一)学校的责任。各学校要在自治区学贷中心下达的当年借款额度内,负责组织本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申请、核审和初步确认等前期工作,并协助银行做好贷后监控催收贷款等工作。
  1.对拟申请贷款的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为期不少于8个学时的诚信教育,对借款业务常识和申请贷款的程序进行强化教育,并经考试合格(学校可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成绩不合格的,取消申请贷款资格;
  2.学校要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电子档案,与每年上报教育部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采集的内容相结合,从学生申贷开始就做到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3.对经学校初审符合贷款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学校要向经办银行提供借款学生名单和学生申请贷款的有关材料;
  4.学校要对贷款申请学生的资格,申贷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并在协议规定的时间及时准确地提供给经办银行,否则造成的后果由学校负责;
  5.学校负责监督学生在校期间按贷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否则有权进行批评教育,直至建议银行停止发放贷款。
  (二)银行的责任。经办银行在审核学校上报的贷款学生申请时,要按照贷款合作协议的约定满足学校借款人数和贷款额度的需求,并在协议规定的工作日内,批准贷款并与学生签订贷款合同,按时向学生发放贷款。
  中标银行要严格执行合作协议,组织专人具体负责此项业务,并足额完成当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任务,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办理。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
  (三)借款学生的责任。要按相关规定和程序接受贷前教育,提供真实的证明材料,签订贷款协议。
  1.借款学生要如实填写公民身份证号码,保证申请贷款证明及有关材料的真实和完整;
  2.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参加贷款前教育并取得合格成绩;
  3.贷款批准后要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并主动接受学校、银行的监督;
  4.要认真履行与银行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款合同和有关协议,保证直接向银行按时还本付息;
  5.承担偿还贷款本金和毕业后贷款利息的全部责任。
  第十条 建立和完善贷款偿还的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
  国家金融管理等有关部门,经办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及各高等学校各负其责,共同建立和完善贷款偿还的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
(一)建立学生还款约束机制
  1.自治区金融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加快建立全国个人资信征询系统,健全银行风险防范机制。
  2.中标银行要在建立个人资信征询系统建设、健全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同时,加快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并积极主动地做好相关工作。
(1)在学校的配合下,对借款学生开展还贷宣传教育,讲解还贷的程序、方式、方法;
  (2)及时为贷款学生办理还贷确认手续;
  (3)加强日常还贷催收工作,并适时做好催收记录;
  (4)对没有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数额归还贷款的学生,经办银行应对违约贷款金额计收罚息,并将其违约行为载入金融机构征信系统,金融机构不再为其办理新的贷款和其他授信业务;
  (5)将连续拖欠贷款超过一年且不与经办银行主动联系的借款学生姓名及公民身份号码、毕业学校、违约行为等以学校为单位按隶属关系提供给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
  3.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要以已建立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对借款学生的信息管理。
  (1)对借款学生的基本信息,贷款和还款情况等及时进行记录,加强对借款学生的贷后跟踪管理;
  (2)接受经办银行对借款学生有关信息的查询;
  (3)将经办银行提供的违约借款学生名单在新闻媒体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上公布;
  (4)各高校要在每年7月20日以前将当年应届毕业生中贷款学生的个人信息及以前年度贷款学生的相关信息采集上报自治区学贷管理中心,汇总后上报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以供上网查询。
  4.各高校要借助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软件,建立本学校的借款学生信息查询系统,采取各种手段强化对学生的贷后管理,并及时向自治区学贷中心和经办银行提供借款学生的有关信息。
  (1)学校要建立借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对在校学生的贷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毕业学生的贷款偿还情况进行监控;
  (2)学校要利用毕业生就业分配指导机构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对借款学生的基本信息、就业情况、还款情况进行有效的延伸监控,并协助银行提供借款人的有效信息,催收贷款本息;
  (3)对违约的借款人,协助银行提供名单和基本信息,经核实无误后,经银行上报自治区学贷中心,由自治区上报国家,学贷中心,并上网公布;
  (4)对违约的借款人,协助银行履行法律追究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等。
  5.各级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学校、银行做好贷款学生居民身份证的发放检查工作。
  各级公安部门要积极做好为普通高校新生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工作,不能因新生入学后办理落户工作不及时,而耽误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对没能按时换发、核查学生个人身份证而影响学生正常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公安部门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全面推进和鼓励银行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按照“风险分担”原则,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1.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按学校隶属关系由自治区或地(州)市财政与各普通高校按照当年贷款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各自承担50%;
  2.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比例在选择承办贷款业务银行的招投标时确定;
  3.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根据中标银行每年实际发放贷款额度的一定比例,年底前一并兑现;
  4.各学校承担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部分与该校毕业生的还款情况挂钩,由自治区学贷中心统一核算确认;
  5.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自治区学生款贷管理中心统一负责管理,财政部门每年应将承担的资金及时足额安排预算,并划拨到自治区学生贷款管理中心;
  6.各学校承担的资金,按照普通高校隶属关系和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在每年向普通高校返还按“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学费收入时,由财政部门直接划拨给教育主管部门;
  7.自治区学贷中心在确认经办银行年度贷款实际发放额后,将风险补偿资金统一支付给经办银行;
  8.风险补偿资金的使用要做到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的监督及审计部门的审计;
  9.具体实施办法,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印发《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教财〔2004〕15号文件执行。
  

第三章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加强统筹协调。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直接领导统筹协调,并成立以自治区副主席为组长,主席助理和副秘书长为副组长,教育厅、财政厅、人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银监会新疆银监局、公安厅、地税局、国税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领导小组,下设自治区学生贷款管理中心,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并对全区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起到领导、统筹、协调、监督检查、督促推进的作用。
  第十二条 严肃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国办发(〔2004〕51号文)和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印发《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的通知(教财〔2004〕15号文)所确立的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和原则,其他任何部门均不得擅自出台或修改相关政策。
  各地银监局要联合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加强对辖区内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监督检查,对未按国家政策规定及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商业银行,要依法严格查处。
  第十三条 完善健全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构,进一步强化和改进管理工作。
  (一)正式成立自治区学生贷款管理中心(设在自治区教育厅),落实机构编制,调剂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二)自治区学生贷款管理中心职责
  1.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银行、学校的关系,负责监督指导各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构的工作(学校学贷中心);具体负责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2.具体组织实施自治区所属学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3.负责通过招标方式确定自治区所属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与经办银行签订贷款合作协议,严格按协议规定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4.统一管理自治区财政安排的国家助学贷款贴息资金和按规定由自治区财政和学校承担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5.协助国家教育部学贷中心建立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和统计监测体系;
  6.组织各银行、学校定期汇总上报违约借款学生的信息,以便国家学贷中心在新闻媒体上公布。
  (三)各普通高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
  1.学校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由学生处、计财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参加的国家助学贷款协调小组,下设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由一位校级主管领导直接负责;该“中心”接受自治区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的领导,要严格执行自治区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与中标银行签署的国家助学贷款合作协议中有关学校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要求;
  2.工作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要按学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l:2500的比例,在现有编制内调剂配备;
  3.工作机构要制定管理职责和细则,上报自治区教育厅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备案;
  4.工作机构要积极开展工作,就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对借款学生贷款使用情况,以及督促借款学生及时归还贷款,防范风险等方面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5.借款学生毕业时,组织学生与银行办理还款确认手续,然后方可为借款学生办理毕业手续,并将贷款情况载入学生个人档案;
  6.积极主动地配合经办银行催收贷款,负责在一年内向经办银行提供学生第一次就业的有效联系地址,学生没有就业的,提供其家庭的有效联系地址;
  7.学校要主动与银行联系,形成各负其责,分工合作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管理机制。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自治区在认真做好所属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同时,轵极推进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第十五条 此前已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同的学生,其贷款发放、贴息、还款等办法继续按原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此前下发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继续执行,凡与本实施细则不一致的,以本实施细则为准。
  第十七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在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施。
  第十八条 本细则由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领导小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