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10:03:00   浏览:863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 中央军委办公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一、为了保障军人退出现役后享有国家规定的医疗保险待遇,维护军人权益,激励军人安心服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军队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国家实行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设立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对军人退出现役后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为军人建立退役医疗保险个人帐户。
三、师职以下现役军官、局级和专业技术四级以下文职干部、士官、义务兵和具有军籍的学员依照本办法参加军人退役医疗保险。
四、各级后勤(联勤)机关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军人退役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的建立和基金的筹集、管理、支付。
五、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军人退役后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六、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由国家财政拨款和军人缴纳的退役医疗保险费组成。
七、师职以下现役军官、局级和专业技术四级以下文职干部和士官,每人每月按照本人工资收入1%的数额缴纳退役医疗保险费。国家按照军人缴纳的退役医疗保险费的同等数额,给予军人退役医疗补助。
八、军人缴纳的退役医疗保险费和国家给予的军人退役医疗补助,由其所在单位后勤(联勤)机关财务部门逐月计入本人的退役医疗保险个人帐户。
九、军人退役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资金的利息每年计算一次,计入军人退役医疗保险个人帐户。
军人退役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资金的利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相应利率确定。
十、军官、文职干部晋升为军职或者享受军职待遇的,不再缴纳退役医疗保险费,个人缴纳的退役医疗保险费连同利息一并退还本人。
缴纳退役医疗保险费后致残的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退还个人缴纳的退役医疗保险费及利息。
十一、师职以下现役军官、局级和专业技术四级以下文职干部、士官退出现役时,其退役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的资金和利息,由本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机关财务部门结清。
十二、义务兵、供给制学员不缴纳退役医疗保险费,服役期间不建立退役医疗保险个人帐户。
义务兵退出现役时,按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的1.6%乘以服役年数的计算公式计付军人退役医疗保险金。
十三、军人退出现役后,按照国家规定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由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机关财务部门将军人退役医疗保险金发给本人;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由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机关财务部门将军人退役医疗保险金转入军人安置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办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会同劳动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制定。
十四、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官入伍时由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其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结余部分转入接收单位后勤(联勤)机关财务部门,计入本人的退役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并逐级上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十五、军人牺牲或者病故的,其退役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资金可以依法继承。
十六、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实行集中统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十七、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的存储、划拨、运营、预决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基金利息等收益全部纳入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
十八、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级审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对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进行审计监督。
十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并依照国家和军队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一)出具假证明,伪造公文、证件骗取军人退役医疗保险金的;
(二)不按照规定转移和接收军人退役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资金的;
(三)贪污挪用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的;
(四)虚报冒领、不按照规定计发军人退役医疗保险金的;
(五)其他违反本办法,妨害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工作的。
二十、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人员和退出现役的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有关规定执行。
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士官的医疗待遇政策,由军队有关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二十一、本办法适用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二十二、本办法由劳动保障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负责解释。
二十三、本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厦门市社会力量办学暂行办法

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门市社会力量办学暂行办法
厦门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社会力量系指本市辖区内的工厂、企事业、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社会团体,以及区、街、公民个人。
举办的学校系指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各种补习班、培训中心等必须颁发学历证书或面向全市招生的各类教育事业。
第三条 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市辖区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应给予鼓励、支持帮助。
第四条 社会力量办学应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各项法令。要对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第五条 社会力量办学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熟悉教育教学业务的专职领导;
(二)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办学方案和教学计划;
(三)配备一定的专职教师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
(四)有必要的教学场所和满足教学需要的其他设备;
(五)有足够可靠的教学经费;
(六)有切实可行的教学和行政管理制度。
第六条 社会力量办学,应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如实填写办学申请表,按下列程序呈报审批:
凡举办需要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或中等专业学校,必须按国家教委或原教育部有关规定办理审批备案手续;
凡举办需要国家承认高中、初中学历的学校,由市教育委员会审查批准,报省教育委员会备案;
凡举办需要承认小学学历的学校,由所在县(区)教育部门审查批准,报市教育委员会备案。
凡举办不计学历的各级各类文化补习、辅导性质的学校,由所在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报市教育委员会备案,不属县(区)管辖的部门办学,直接报市教委审批。
凡举办不计学历的各种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或培训中心,由办学单位所属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报市教育委员会备案;
凡向省外招生的学校(包括函授),须经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审查批准,报省人民政府备案;经国家批准的省、部属函授、刊授大学在我市设立的函授、刊授站(班)及招生计划,在上报审批同时,应报市教育委员会备案。
系统单位内部举办的各种短期技术培训班不在此规定范围内。
第七条 公民个人申请办学,应先征得所在工作单位或居委会同意后,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报批。
第八条 学校变更性质、名称、调整专业;更换主办单位,主办人应事先报原批准机关审批,报有关部门备案。
第九条 学校停办应事先向原批准单位办理注销手续,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第十条 社会力量办学必须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学校应做好师生名册、学籍档案等资料的登记、记录和保管工作,以备查核。批准办学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的领导。
第十一条 社会力量所办学校聘请在职人员兼课,必须经被聘人员所在单位同意。讲课金按国家规定标准付给。
第十二条 国家举办的学校在不影响本校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可支持社会办学,出借校舍可合理收费。
第十三条 社会力量办学,经费自筹。学校可按市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向学生收取合理的学费,学费收入应用于办学,不许挪作它用。学校应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并接受财政、银行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四条 按本办法登记批准的学校可挂校牌,启用公章,在银行开立帐户。个人办学的校牌、印章均须标明“民办”字样。
第十五条 社会力量兴办的学校可刊登跟办学批文载明的的学校的性质、规模相符的招生广告。承印、承刊单位必须验明批文。
凡刊登承认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招生广告,均须是按国家教委或原教育部规定的办学条件和审批程序批准备案,并经批准列入招生计划的各类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
第十六条 经按审批程序批准,由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其招收、毕业以及教学各阶段的考试,按国家教委和省教委的规定组织进行。高中毕业考试由市教委统一组织进行,初中、小学毕业考试在市教委指导下,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进行。
不需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文化补习、辅导、进修性质和各种职业技术培训的学校,其学生学习期满,并经考试合格者,由学校发给结业证明,供用人单位参考。
第十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对办学成绩显著的学校和人员,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本规定的,可分别情况给予限期整顿,以至令其停办。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须按本办法规定补办申请登记手续。



1986年10月30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示地方性法规草案规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示地方性法规草案规定


  (2004年11月19 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规范地方性法规草案公示工作,促进地方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保障地方立法的公正性、公开性,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草案公示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列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草案中涉及下列内容,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将法规草案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
  
  (一)涉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
  
  (二)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有重大影响的;
  
  (三)设置行政许可事项或者行政收费项目的;
  
  (四)设置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强制措施较多的;
  
  (五)其他需要广泛听取意见、搜集信息的。
  
  第四条  公示地方性法规草案工作,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通过公示等途径参与地方立法。
  
  第五条  公示地方性法规草案,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公示公告。
  
  公示期限一般为十五天。
  
  第六条  常委会一审前需要公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委员会向主任会议提出建议,并负责办理相关公示工作;常委会一审后需要公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向主任会议提出建议,并负责办理相关公示工作。  
  
  第七条  公示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载体主要是《宁夏日报》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宁夏人大常委会网站。
  
  新闻单位和互联网宁夏人大常委会网站应当自收到地方性法规草案文本之日起五日内免费刊登、发表。   
  
  第八条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在公示结束后应当及时制作公示报告。  
  
  公示报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公示的基本情况;  
  
  (二)收集到的主要意见、建议及理由;
  
  (三)对主要意见和建议的处理意见、建议。  
  
  公示报告应当报送常委会主任会议并印发自治区人大法制委员会以及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 
  
  第九条  自治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在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时,应当将公示报告连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对法规草案的意见、建议,作为提出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以及审议结果报告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  公示报告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印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会议,作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参阅材料。
  
  第十一条  银川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示地方性法规草案,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