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生活性建筑间距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1 05:41:41   浏览:955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乌鲁木齐市生活性建筑间距暂行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乌鲁木齐市生活性建筑间距暂行规定的通知

乌政发[2005]41

乌鲁木齐县、各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属各委、局、办,县级事业单位:
《乌鲁木齐市生活性建筑间距暂行规定》已经2005年4月20日市人民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六月十五日

乌鲁木齐市生活性建筑间距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编制,规范和有效指导城市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XJJ013—2004)》(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城市规划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生活性建筑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生活性建筑是指居民住宅及托儿所、幼儿园的教室、活动室、卧室和大、中、小学教学楼、医院病房、老年公寓、休(疗)养院住宿楼等公共建筑。
第四条 新建生活性建筑间距除应当综合考虑环境、消防、防灾、视觉卫生、工程管线、文物建筑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等因素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
第五条 根据城市建设形成的历史情况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将城市生活性建筑日照间距分为四个地区(见附图)。
第六条 本规定所称住宅按层数划分为: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中高层,10层以上为高层。

第二章 日照间距规定

第七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与相邻住宅的间距(原位置、原面积、原层数、原高度翻建建筑物除外),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平行布置时的住宅正面最小间距按照下列建筑间距系数控制,且计算间距最小取值不得小于15米。
1、朝向为正南向的,建筑间距系数一类地区不得小于1.4;
二类地区不得小于1.5;三类地区不得小于1.6;四类地区不得小于1.9(其中头屯河区、东山区、机场地区建成区改造建筑物日照分区按三类地区执行);
2、朝向为南偏东或者南偏西的,建筑间距系数可根据不同方位折减系数换算。

(二)垂直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低层住宅之间、低层与多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8.0米;
2、多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10.0米;
3、低层、多层住宅与中高层、高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13.0米;
4、中高层住宅与中高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15.0米。当中高层住宅遮挡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时,不得小于20.0米;
5、当建筑正面之间遮挡面宽超过16.0米时,视为平行布置,按本条第(一)项规定执行。
(三)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当相互夹角小于60○时,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执行;当相互夹角大于60○时,按垂直布置的间距规定执行。朝向的确定,以被遮挡住宅为准,按窄端最小距离计算间距。
(四)并列布置时的山墙之间的最小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低层、多层住宅与低层、多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6米,相邻两山墙均有居室窗户或开门的,不得小于10.0米;
2、中高层、高层住宅与低层、多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9.0米,相邻两山墙均有居室窗户或开门的,不得小于13.0米;
3、中高层、高层住宅与中高层、高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13.0米,相邻两山墙均有居室窗户或开门的,不得小于15.0米。
第八条 高层住宅与相邻住宅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满足对住宅日照计算要求,具体计算规定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另行规定;
(二)高层住宅与各类住宅平行布置时,南北向建筑间距最小值为30米,东西向建筑间距最小值为27米;
(三)高层住宅与中高层、高层住宅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应大于或等于15.0米。如垂直山墙面宽(含阳台)大于16.0米,每增宽1.0米,相应间距递增1.0米,如超过20.0米以上(含20.0米),按前两款执行;
(四)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照第七条第(三)项规定执行;
(五)并列布置时的山墙最小距离,高层条式建筑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得小于消防间距要求;高层塔式建筑与高层塔式住宅之间南北间距不得小于24米,东西间距不得小于20米;
(六)新建高层建筑的裙房高度不超过24米的部分,按多层建筑规定计算间距。
第九条 建筑间距符合本规定,但小于建筑防火间距时,须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新建不规则平面的住宅,根据建筑水平投影的宽度确定的长边、短边分别以最突出部分(含阳台)按面墙和山墙计算与相邻住宅的相对距离。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水平投影宽度超过16米的,视作平行布置;水平投影宽度小于16米的,视作垂直布置。高层住宅水平投影宽度超过20米的,视作平行布置;水平投影宽度小于20米的,视作垂直布置。
第十一条 建筑与相邻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的教室、活动室及卧室、大、中、小学教学楼、医院病房、老年公寓、休(疗)养院的住宿楼等有日照要求的特殊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建筑与被遮挡特殊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1、满足对特殊建筑日照计算的规定要求;
2、当建筑与被遮挡特殊建筑平行布置或者夹角小于60○非平行布置时,特殊建筑的正面间距可以比照第七条第(一)项的规定执行,但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的教室、活动室及卧室、医院的病房、疗养院的疗养用房、老年公寓的间距系数按增加0.3计算,大、中、小学教学楼的间距系数按增加0.15计算。
(二)建筑与相邻特殊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最小间距规定。建筑与相邻特殊建筑的最小间距比照第七条第(二)、(三)、(四)项以及第八条第(二)、(三)、(四)、(五)项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其他建筑遮挡生活性建筑阳光时,按本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生活性建筑与其他建筑相邻或混合布置的建筑间距,按消防、环保、视觉卫生、抗震和日照等要求择宽确定。
第十四条 沿街建筑间距控制按照已获批准的规划实施,并应符合城市街景规划的要求。
第十五条 相邻建筑存在地势高差的,可根据相互关系进行适当折减。

第三章 建筑退让边界原则

第十六条 建筑间距由相邻建筑物产权者双方共同退让,原则上负责退让自身建筑高度规定计算的一半建筑间距。高层居住建筑与非高层居住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非高层建筑物只负责退让自身建筑高度的规定计算一半建筑间距,其余部分由高层建筑负责退让;多层居住建筑位于北侧的,其退让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12米。
第十七条 沿街建筑物邻街一侧建筑间距的计算,从规划道路中心线起算,并符合道路规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 用地边界外侧为城市道路、河道和绿地的,应当按照规划设计要点规定的退让城市道路、河道和绿地的要求进行退让。
其他建筑类型或者布置形式退让用地边界的最小距离,由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设计要点中确定。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2005年7月18日起施行。

本规定有关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建筑间距——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间距。
3.建筑间距系数——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间距与遮挡日照的建筑物高度的比值。
4.建筑高度——建筑物女儿墙顶部最高点与建筑物室外地坪之间的垂直距离。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闻出版署关于重申高等学校出版社出版方针、任务及出书范围的原则规定的通知

新闻出版署


新闻出版署关于重申高等学校出版社出版方针、任务及出书范围的原则规定的通知

1990年4月10日,新闻出版署

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和管理,国家教委和国家出版局于1986年10月27日发出《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出版社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文件的通知》,国家教委和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11月4日又发出《关于印发〈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第二次工作会议〉文件的通知》。这两个文件对高等学校出版社出版方针和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清理书报刊和音像市场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压缩整顿报刊和出版社的通知》的精神,高等学校出版社在整顿和重新登记中要进一步明确坚持按专业分工出书,首先解决选题超出专业分工范围交叉重复的问题。为此,特重申高等学校出版社出版方针、任务及出书范围的原则规定如下:
一、高校出版社出书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为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二、高校出版社必须按专业分工出书。各社都要以出版高校教材、教学参考书、其他教学用书和有关的学术专著为任务。
三、高校出版社的出书范围是:
(一)出版本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所需要的教材;
(二)出版本校教学需要的教学参考书、教学工具书;
(三)出版与本校主要专业方向相一致的学术专著、译著;
(四)出版适合高等学校教学需要的通俗政治理论读物;
(五)根据学校主管部门确定的分工和安排,出版同一专业系统尚未成立出版社的高校教材。
所有高校出版社均不得出版文艺创作、翻译小说、实用性图书及中小学学习辅导材料。
出版本校教师所写的著作,只限于上述范围之内,超出上述要求的著作应交其他出版社出版。
按上述规定,由新闻出版署逐个审定各高校出版社的出书范围,各高校出版社应严格执行。
四、高校出版社的选题计划,由学校审核后送主管单位审批;同时报当地新闻出版局审核并送新闻出版署、国家教委备案。当地新闻出版局主要对是否符合专业分工范围和专题报批的选题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选题可提出审查意见并转送其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应根据新闻出版局的意见做出适当的调整。双方意见不一致的,由新闻出版署核定。


黄山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组工作规则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黄山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组工作规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黄山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组工作规则》的通知

黄政〔2004〕40号

《黄山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组工作规则》已经2004年9月16日市政府第二十一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黄山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组工作规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市政府法律顾问组(以下简称法律顾问组)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市政府根据处理法律事务的需要,从市内聘请法学专家和法律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组成员。

第三条 法律顾问组成员由市政府法制办提出,报市政府审定聘任,任期与市政府每界任期相同,可连聘连任。市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解聘。

第四条 法律顾问组成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为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

(二)为涉及市政府的行政复议、诉讼、仲裁等重要法律事务提供法律意见;

(三)草拟、修改、审核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签署的合同协议以及其他有关法律事务文件;

(四)根据需要参与市政府对外交往和重大经济项目的洽谈工作;

(五)参与地方规范性文件的选题和草案的咨询论证或起草工作;

(六)承办市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重要法律事务。

第五条 法律顾问组的组织联络和日常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承担。具体方法是:

(一)对时间要求紧迫的法律事务,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法律顾问组成员进行咨询,并对其提出的意见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供市政府领导决策参考;对情况较为复杂的法律事务,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预先将相关材料送交法律顾问组成员,并根据实际需要,以召开咨询会、论证会、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咨询、论证,或直接请法律顾问组成员书面反馈咨询、论证意见,而后进行总汇,形成书面报告,供市政府领导决策参考。

(二)市政府对外交往和谈判过程中需要法律顾问组成员参与的,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通知其参加,直接提供咨询、论证意见。

第六条 法律顾问组处理的法律事务涉及区、县政府或市直部门的,有关区、县政府或市直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材料移交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并派员参加有关会议,介绍情况,听取意见。

第七条 法律顾问组处理的法律事务需要有关单位配合的,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第八条 法律顾问组成员履行职责应当遵守市政府工作纪律,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应当保守秘密。

第九条 法律顾问组成员不得以市政府法律顾问名义,从事与本规则规定无关的活动。

第十条 法律顾问组工作所需经费,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年初提出,经市财政局审核后在部门年度预算中安排,实行专款专用。

第十一条 本规则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则白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附:市政府法律顾问组名单



黄山市政府法律顾问组名单

张 武 屯溪区政府副区长 法学博士
郑文宾 黄山学院法学教研室主任 硕士研究生
汪晓华 黄山市委党校讲师 硕士研究生
朱继全 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长 硕士研究生
王同庆 黄山仲裁委秘书处秘书长 法学学士
唐春飞 安徽道同律师事务所律师 法学学士
程邦富 安徽昌法律师事务所主任 法学学士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4年11月27日印发